中文名称:传媒与教育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创刊时间:2012
出版周期:季刊
国内刊号:
国际刊号:
邮发代号:
刊物定价:212.00元/年
出版地:江苏
时间:2025-07-24 14:09:45
请务必收藏好这份论文观点总结,将其视为撰写论文道路上的重要指南,牢记那些导师最为反感的错误,切不可再犯!一旦犯下这些错误,极有可能让你的论文在导师眼中大打折扣,影响最终的成绩与评价。
论文观点的重要性绝对不容小觑,它宛如整篇论文的心脏,是论文的核心所在,更是论文得以稳固立足的基石。一个清晰、明确且有力的论文观点,就如同为论文这艘航船指明了方向,使其在学术的海洋中能够稳健前行。明确且有力地表达论文观点,并辅以充分的支持,这对于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升可读性以及增强影响力而言,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作者应当竭尽全力使观点清晰明了、具体确切。这就好比工匠雕琢一件艺术品,需要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同时,要借助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如同为观点搭建起坚固的桥梁,来强化观点的可信度。只有这样,论文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在众多学术作品中脱颖而出。
学术论文务必始终保持科学性,在进行评价时需谨慎对待,如同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对真理的误判。以“文革”时期对《水浒传》的批评为例,当时对该文学名著的不公正评价,正是源于过度强调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种片面的评价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只看到了作品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特质。
学术环境变得宽松之后,有评论者提出了《水浒传》既反贪官又反皇帝的观点,进而引发了对该作品“反皇思想”的深入剖析。这一变化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
然而,断言作品仅仅具有“反皇思想”或者“忠君思想”,都属于走极端的表现。毕竟,不能仅仅依据这一点来评价作品的价值。这就好比评价一个人,不能仅仅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或者一件坏事,就给他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与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学术论文应当秉持客观性,避免意气用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呈现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作品的真实面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
有些同学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观点缺乏辩证法的全面性,无法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就以为自己了解了整个大象。
举例来说,在评价文学作品或者文学家时,他们往往只着重强调其伟大成就,却忽视了其局限性和负面方面。以李白为例,他虽是备受瞩目的伟大诗人,其作品足以证明他在诗坛上的卓越成就,是一位一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诗歌中也存在对女性、酒的过分描写,这反映了他与当时文人对人生的相似态度。尽管他在玄宗的宫中曾担任过一时官职,但他却过于骄傲自满、自夸得意。晚年更是颠沛流离,最终流亡而亡。这些方面虽然不能否定他的伟大成就,但也是他人生和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同学在论文中却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不足之处,只陈述李白的伟大之处,致使评价出现偏颇,忽视了全面性,难以对李白及其作品作出准确的评价。这就如同只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部分,无法领略到画卷的全貌和精髓。
这种毛病往往源于作者对材料的不认真分析,或者是断章取义、主观武断。这就好比医生在没有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的情况下,就轻易地下了诊断,很可能会导致误诊。
例如,在《梁山治人的战争观》这篇毕业论文中,作者在列举了梁山人打江州、打高唐州等几次大的战役之后,便草率地得出结论,称梁山人发动的战争“都是解民于倒悬的农民战争”。这种结论缺乏充分的依据,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
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具体深入分析的、想当然的结论。实际上,这几次战役与农民毫无关联:打江州是为了救宋江,打高唐州是为了救柴进,打青州是为了救孔明,打华州是为了救史进、鲁达,而打大名府更是一场无谓的战争,梁山人上山是为了赚取卢俊义的义气,而非为了解救其人于倒悬。
论文作者对于这几次战争的观点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这或许是出于迎合庸俗社会学的需求,或者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是万万不可取的,它就像一个陷阱,会让研究者陷入错误的结论中无法自拔。
有些同学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可能缺乏明确的意识,对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选用的材料也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这可能是由于态度马虎、贪图省事,不愿付出充分的努力,就像一个懒惰的农夫,不愿意辛勤耕耘,只想着收获丰硕的果实。
直到快要交稿的时候,才匆忙地找一些听课时记住的标语、口号式的名词,不管是否贴切,只求能够应付了事。这种做法就像用一些华丽的包装纸包裹着一个空盒子,外表看起来很漂亮,但里面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结果导致文章空洞无力,无法阐明任何问题,更谈不上具有学术价值。举例来说,有一篇名为《诵读千古诗文 传承民族文化》的毕业论文,本意是探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背诵古诗文以传承民族文化。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其开头和结尾的引言和结论却充斥着一些抽象、笼统的口号,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这些口号虽然听起来很有气势,但缺乏个性,过于抽象,适合作为集会演讲词的开头和结尾,却不适合用于毕业论文。这种做法无法展示作者对于选题的深入思考,导致论文缺乏明确的结论和学术深度,就像一篇没有灵魂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的心。
毕业论文观点偏颇的毛病还有一些,比如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抓住片言只语进行无限推论,以至于钻进死胡同的做法。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只抓住了一根绳子,就以为找到了出路,结果却越走越偏。没有真知灼见,却故作标新之举,追求与众不同,专门猎奇搜怪,自认为是惊人之笔的做法,这些都属于不正常现象。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追求真实、客观、深入,而不是追求表面的新奇和独特。
论文观点是整篇文章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它就像一位指挥官,指导着整个写作过程,为作者提供组织结构和逻辑框架。一个清晰的观点能够让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条不紊,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将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
观点的清晰表达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立场,并使得论文在整体上更具一致性。读者在阅读论文时,就像在跟随作者进行一次学术之旅,清晰的观点就是旅途中的路标,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如果观点不明确,读者就会像在迷雾中行走,迷失方向,无法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论文观点是作者试图证明或者支持的核心主张。观点的明确表述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像射箭时瞄准的靶心,以便在整个论文中提供相关证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这有助于构建有力的论证,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证据,如事实、数据、案例等,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厦,观点是大厦的框架,证据是建造大厦的砖块,分析和解释则是将砖块粘合在一起的水泥。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构建起一座坚固的论证大厦。
论文观点不仅仅是为作者提供指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读者通过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论文的目的和主题,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论文的阅读和理解过程中。这就好比一场演出,观点就是演出的主题,读者就是观众,只有明确了主题,观众才能更好地欣赏演出,理解演员的表演意图。
当读者在阅读论文时,如果能够清楚地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就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理解论文的内容。他们会关注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会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有说服力。这样,读者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论文的阅读和讨论中,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学术写作中,论文观点有助于明确作者的个人贡献以及观点与已有研究之间的关系。这种明晰性对于突显作者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对现有文献的贡献至关重要。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新的观点和研究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作者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和联系,说明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这就像在一片学术森林中,作者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认识到作者的研究价值,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前进。
读者在评估一篇论文时,通常会关注作者的观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清晰的观点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判断作者的论证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逻辑一致性,并提供了发表评论或对话的起点。在学术交流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术的发展。
当读者阅读一篇论文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估和批判。如果作者的观点清晰明确,论证合理有力,读者就会给予肯定和认可;如果作者的观点模糊不清,论证存在漏洞,读者就会提出质疑和批评。这种评估和批判的过程,就像一场学术的辩论,能够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总之,在撰写论文时,我们要高度重视论文观点的重要性,避免犯那些导师反感的错误,同时注意论文的指导性、组织性、论证基础、读者引导、区分个人观点和已有研究以及评估与批判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撰写出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在学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